如何掌握“力”,书法中的“力”也是很讲究的

“力”是中国书法理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范畴,它在书法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使命。历代书学者无不对此津津乐道,或阐述其功用,或提示其规律,或赞颂其美感……成功的书法作品中无论刚劲之作,抑或是妍媚之作,都会显示出力量,具有一定的力度;低劣的书法作品则毫无生气,线条乏力,结构涣散。所以“力”是品评书法优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,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从内涵上说,书法中的“力”大致包括以下二个方面:

第一,作者把本身的“力”贯注于笔端,流注于线条之中的反映。它来自于书家本身的真实的力,书家作书时下笔用力,同时会意识到这种力量,这有点象“气功”在运气一样。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这种力,往往决定着书法作品的好坏。汉代蔡邕《九势》云:“藏头护尾,力在字中,下笔用力,肌肤之丽。”成功的书法作品——“肌肤之丽”是通过“下笔用力”来表现的。那么,如何“用力”,晋代卫铄《笔阵图》作出精辟阐述:“下笔点画波撇屈曲,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。”这“尽一身之力”不象举重运动员一样使出蛮劲,这里是指用笔的技巧,即书写时,把人体本身的力量,通过执笔的手,令毛笔与纸面产生磨擦而产生的力量感。这是一种巧劲!清代朱履贞《书学捷要》说得更详细:“夫运者,先运其心,次运其身,运一身之力,尽归臂腕,坚如屈铁,注全力于指尖。运之既久,俾指尖劲捷,运笔如飞,迨乎至精至熟,则折钗、屋漏、壁坼之妙,自然具于笔画之间,而画沙、印泥之境于是乎可得矣。或问:‘周身之力如何可到?’曰:‘臂肘一悬,则周身之力自至矣。’”这就是说,要调动全身器官的功能,协合一致,把全身之力贯注到指尖,通过这种巧力,以及毛笔本身的特点,从而创造出具有力度美感的书法作品。

第二,“力”是书写者在长期进行书法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控制笔墨的能力,包括笔墨技巧及其多种风格具有的表现手法与表现形式。“力”既产生于正确的执笔、运笔,又存在于笔势之中。唐代李世民《论书》云:“今吾临古人之书,殊不学其形势,惟在求其骨力,而形势自生耳。”这笔画线条刚劲有力的“骨力”,就是强调要重视用笔的力度。明代丰坊《书诀》云:“指实臂悬,笔有全力,厌衄顿挫,书必入木,则如印印泥,言方圆深厚而不轻浮也。”这里指出运用厌衄顿挫等用笔方法,笔运力到,从而使笔画线条显得沉劲深厚。总之,从字的点画形态中体现出来的力量美,便可称之为“笔力”。

其实,不管是书家本身发力也好,抑或是书家驾驭笔墨的能力也罢,其目的无非是要表现出书法线条的力度美。有了这种力度美,欣赏者便可以从其中获得审美上的愉悦与精神上的振奋,这就是所谓的“力感”。一句话,书法中强调“笔力”,正是要使书法作品有“力感”。有“力感”的书法作品是美的,所以“笔力”又是衡量一幅书法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志。

力,本属于物理学范畴,物理学范畴的力体现在书法的点画线条之中即是“笔力”。然而,笔力的存在是因为欣赏者通过经验与感觉去获得。所以“笔力”有别于物理学中的力,物理学中的力可以量化,而笔力是无法量化的。有人说书写者用了多少力,其线条便有多少的笔力,这是非常可笑的。如果说笔力等于握笔时所用的力能够成立的话,那么世上写字最好的当是非大力士不可了!而实际上恰恰相反,如举重运动员也许能轻易举起几百公斤重,但叫他拿不到一两重的毛笔却不一定能控制得住。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huanyangyishu.com/?id=122 

分享到: